1、才疏学浅 [ cái shū xué qiǎn ]
释义:疏:浅薄。才学不高,学识不深(多用作自谦的话)。
出处:南朝梁·刘勰《文心雕龙·神思》:“若学浅而空迟,才疏而徒速,以斯成器,未之前闻。”明·高明《琵琶记·南浦嘱别》:“你读书思量做状元,我只怕你学疏才浅。”
2、识文断字 [ shí wén duàn zì ]
释义:识字。指有一点文化知识。
出处:清 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38回:“当着人家识文断字的人儿呢?别抡荤,看人家笑话。”
3、纨袴子弟 [ wán kǔ zǐ dì ]
释义:纨袴:细绢做成的裤子,泛指华丽衣着。旧称浮华的富贵人家子弟。
出处:东汉·班固《汉书·叙传上》:“出与王、许子弟为群,在于绮襦纨袴之间,非其好也。”
4、未识一丁 [ wèi shí yī dīng ]
释义:丁:“个”的讹字。不认识一个字,指没有文化的人。亦作“目不识丁”、“不识一丁”。
出处:《旧唐书·张弘靖传》:“今天下无事,汝辈挽得两石力弓,不如识一丁字。”
5、学富五车 [ xué fù wǔ chē ]
释义:五车:指五车书。形容读书多,学识丰富。
出处:《庄子·天下》:“惠施多方,其书五车。”
6、一丁不识 [ yī dīng bù shí ]
释义:形容一个字也不认识。
出处:《旧唐书·张弘靖传》:“天下无事,汝辈挽得两石弓,不如识一丁字。”
7、不识一丁 [ bù shí yī dīng ]
释义:形容一个字也不认识。
出处:《旧唐书·张弘靖传》:“天下无事,汝辈挽得两石弓,不如识一丁字。”
8、不识之无 [ bù shí zhī wú ]
释义:连“之”字、“无”字都不认识。形容人不识字,文化水平很低。
出处:唐·白居易《与元九书》:“仆始生六七月时,乳母抱弄于书屏下,有指‘无’字、‘之’字示仆者,仆虽口未能言,心已默识。”
9、满腹经纶 [ mǎn fù jīng lún ]
释义:比喻政治见识和主张。形容人极有才干和智谋。
出处:《易·屯》:“云雷屯,君子以经纶。”
10、目不识丁 [ mù bù shí dīng ]
释义:连最普通的“丁”字也不认识。形容一个字也不认得。
出处:《旧唐书·张弘靖传》:“今天下无事,汝辈挽得两石力弓,不如识一丁字。”
11、目不知书 [ mù bù zhī shū ]
释义:指读书很少或没读过书;不甚识字或不识字。同“目不识书”。
出处:清·侯方域《豫省试第一》:“后赵石勒目不知书,然常使人读《汉书》,勒卧听之。”
12、天下太平 [ tiān xià tài píng ]
释义:处处平安无事。指大治之世。
出处:《吕氏春秋·大乐》:“天下太平,万物安宁。”
13、胸无点墨 [ xiōng wú diǎn mò ]
释义:肚子里没有一点墨水。指人没有文化。
出处:清·淮阴百一居士《壶天录》卷上:“某家本殷实,父母以独子故,甚爱之,读书十年,胸无点墨。”
14、滔滔不绝 [ tāo tāo bù jué ]
释义:滔滔:形容流水不断。象流水那样毫不间断。指话很多,说起来没个完。
出处:五代后周·王仁裕《开元天宝遗事·走丸之辩》:“张九龄善谈论,每与宾客议论经旨,滔滔不竭,如下阪走丸也。”
15、眼不识丁 [ yǎn bù shí dīng ]
释义:丁:表示最简单的字。形容一个字也不认得
出处:宋·文天祥《不睡》诗:“眼不识丁马前卒,隔床鼾鼻正陶然。”
16、知书识礼 [ zhī shū shí lǐ ]
释义:有文化,懂礼貌
出处:清·吴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91回:“媳妇虽不敢说知书识礼,然而‘嫁鸡随鸡,嫁狗随狗’这句俗话,是从小儿听到大的。”
17、目不识字 [ mù bù shí zì ]
释义:指一个字也不认得
出处:清·顾炎武《与友人论门人书》:“矧纳赀之例行,而目不识字者可为郡邑博士。”
形容自己文化低的成语(17个)
••896 人学习过
(0)
纠错/补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