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安时处顺 [ ān shí chǔ shùn ]
释义:安于常分,顺其自然。形容满足于现状。
出处:《庄子·养生主》:“安时而处顺,哀乐不能入也。”
2、不时之须 [ bù shí zhī xū ]
释义:不时之需。指随时的、不是预定时间的需要。
出处:宋·苏轼《后赤壁赋》:“我有斗酒,藏之久矣,以待子不时之须。”
3、乘时乘势 [ chéng shí chéng shì ]
释义:旧指人应趁着机会、时势,做一番事业。
出处: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:“虽有智慧,不如乘势,虽有鎡基,不如待时。”
4、处之泰然 [ chǔ zhī tài rán ]
释义:处:处理,对待;泰然:安然,不以为意的样子。若无其事的样子。形容自理事情沉着镇定。也指对待问题毫不在意。
出处:晋·袁宏《三国名臣序赞》:“爰初发迹,遘此颠沛,神情玄定,处之弥泰。”
5、揣时度力 [ chuǎi shí duó lì ]
释义:揣度形势,估量自己的能力。
出处:明·张居正《答上师相徐存斋书》:“不肖揣时度力,屡欲乞归。”
6、从容自若 [ cóng róng zì ruò ]
释义:从容:不慌不忙,很镇静;自若:自在,如常,保持原样。不慌不忙,沉着镇定。
出处:《旧唐书·刘世龙传》“而思礼以为得计,从容自若,尝与相忤者,必引令枉诛。”
7、待时而动 [ dài shí ér dòng ]
释义:等待时机然后行动。
出处:《周易·系辞下》:“君子藏器于身,待时而动。”
8、待时守分 [ dài shí shǒu fèn ]
释义:待:等待;时:时机;分:本分。为了等待好的时机而暂时安分守己。
出处:元·关汉卿《裴度还带》第一折:“想咱人不得志呵,当以待时守分,何日是我那发迹的时节也呵!”
9、阿时趋俗 [ ē shí qū sú ]
释义:阿:迎合。迎合时尚和世俗。
出处:恽代英《再复毕几庵书》:“故办杂志者,当研究社会心理(然此决非阿时趋俗,只以顺其势而利导之耳)。”
10、方寸不乱 [ fāng cùn bù luàn ]
释义:方寸:指心。心绪不乱。形容人遇到特殊紧急的情况时能够从容镇定。
出处:唐·吕温《凌烟阁勋臣赞·屈突蒋公通》:“……徇日,方寸不乱。”
11、逢时遇节 [ féng shí yù jié ]
释义:时:季节;节:节气。遇到四季节令。指过年过节的时候。
出处:明·西湖渔隐主人《欢喜冤家》第五回:“逢时遇节,俱赏金银。”
12、愤时疾俗 [ fèn shí jí sú ]
释义:有正义感的人对黑暗的现实社会和不合理的习俗表示愤恨、憎恶。同“愤世嫉俗”。
出处:《明史·姜士昌传》:“居恒愤时疾俗,欲以身挽之。”
13、抚时感事 [ fǔ shí gǎn shì ]
释义:指感念时事,伤怀往事。
出处:清·朱仕琇《与林穆庵书》:“故尝读孔北海与魏武帝及文帝与朝歌令吴质书,彼其抚时感事,慷慨自数其齿,其言激壮,有足悲者。”
14、拱揖指挥 [ gǒng yī zhǐ huī ]
释义:指从容安舒,指挥若定。同“拱挹指麾”。
出处:战国·赵·荀况《荀子·富国》:“上下一心,三军同力,名声足以暴炙之,威强足以捶笞之,拱揖指挥,而强暴之国莫不趋使。”
15、过时黄花 [ guò shí huáng huā ]
释义:黄花:菊花。重阳节后的菊花。比喻过了时的或失去意义的事物。
出处:蔡东藩《民国通俗演义》第101回:“今该转机已成过时黄花。”
16、荒时暴月 [ huāng shí bào yuè ]
释义:荒:五谷不收;暴:凶。指荒年或青黄不接的时候。
出处:毛泽东《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》:“荒时暴月,向亲友乞哀告怜,借得几斗几升,敷衍三日五日,债务丛集,如牛负重。”
17、矫时慢物 [ jiǎo shí màn wù ]
释义:矫时,矫正时俗。慢,傲慢。指对现实不满,态度傲慢。
出处:《后汉书·弥衡传》:“少有才辩,而尚气刚傲,好矫时慢物。”
18、积时累日 [ jī shí lěi rì ]
释义:形容时间长久。
出处:许地山《〈空山灵雨〉弁言》:“在睡着时,偶得趾离过爱,引领我到回忆之乡,过那游离的日子,更不得不随醒随记,积时累日,成此小册。”
19、见时知几 [ jiàn shí zhī jǐ ]
释义:指看到时运的推移而预知事情变化的先兆。
20、举止自若 [ jǔ zhǐ zì ruò ]
释义:自若:象原来的样子。举动不失常态。形容临事镇定,举动不失常态。
出处:《资治通鉴·唐高祖武德六年》:“孝恭将发,与诸将宴集,命取水,忽变为血,在坐皆失色,孝恭举止自若。”
21、匡时济世 [ kuāng shí jì shì ]
释义:匡:纠正。济:救助。挽救动荡的局势。使其转危为安。
出处:《后汉书·荀淑传》:“平运则弘道以求志,陵夷则濡迹以匡时。”
22、匡时济俗 [ kuāng shí jì sú ]
释义:匡:纠正;济:救助。拯救社会时局和风气,使之归于正道。
出处:唐·元稹《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策一道》:“故禹拜昌言而嘉猷罔伏,汉征极谏而文学稍进,匡时济俗,罔不率繇。”
23、立时三刻 [ lì shí sān kè ]
释义:立刻、马上。
出处:清·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第51回:“有天听了朋友一句玩笑话,便立时三刻逼我母亲出去,一刻不能相容。”
24、利时及物 [ lì shí jí wù ]
释义:指救世济物。
出处:明·方孝孺《与卢编修希鲁书》:“幸以古人自勉,以利时及物为己任,俾孤陋者所企效而取法焉。”
25、面不改容 [ miàn bù gǎi róng ]
释义:指脸色不改变。形容遇到危难时,镇定自若。
出处: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23回:“吉平面不改容,略无惧怯。”
26、千载一时 [ qiān zǎi yī shí ]
释义:一千年才有这么一个时机。形容机会极其难得。
出处:晋·王羲之《与会稽王笺》:“遇千载一时之运,顾智力屈于当年。”
27、轻裘缓辔 [ qīng qiú huǎn pèi ]
释义:犹言轻裘缓带。形容态度从容镇定。
出处:明·郭贞顺《上俞将军》:“轻裘缓辔踏地来,不减襄阳晋羊祜。”
28、趋时奉势 [ qū shí fèng shì ]
释义:迎合时尚,依附权势。多用作贬义。同“趋时附势”。
出处:明·冯梦龙《警世通言》第六卷:“若是他得了官时去看他,教人道我趋时奉势。”
29、权时制宜 [ quán shí zhì yí ]
释义:斟酌形势随机应变。
出处:汉·王充《论衡·答佞》:“人操行无恒,权时制宜,信者欺人,直者曲挠。”
30、若无其事 [ ruò wú qí shì ]
释义:象没有那回事一样。形容遇事沉着镇定或不把事情放在心上。
出处:《晚清文学丛钞》:“雪岩若无其事,说不妨事,一面教人拿名片去县里把人放了,一面教把甥王爷请来商酌其事。”
时什么时什么的成语(138个)
••78 人学习过
时什么时什么的词语(1个)
(0)
纠错/补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