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碍口识羞 [ ài kǒu shí xiū ]
释义:碍口:说不出口。指怕羞而不说话。
出处:《石点头·潘文子契合鸳鸯冢》:“这事关系你终身,肯与不肯,明白说出,莫要碍口识羞,两相耽误。“
2、百依百顺 [ bǎi yī bǎi shùn ]
释义:什么都依从。形容一切都顺从别人。
出处:明·凌濛初《初刻拍案惊奇》第十三卷:“做爷娘的百依百顺,没一事违拗了他。”
3、闭口不言 [ bì kǒu bù yán ]
释义:紧闭着嘴,什么也不说。
出处:汉·桓宽《盐铁论·刺复》:“是以曹丞相日饮醇酒,倪大夫闭口不言。”
4、闭口藏舌 [ bì kǒu cáng shé ]
释义:闭着嘴不说话。形容怕惹事而不轻易开口。
出处:五代·冯道《舌》 诗:“口是祸之门,舌是斩身刀。闭口深藏舌,安身处处牢。”
5、不哼不哈 [ bù hēng bù hā ]
释义:不言语,该说而不说。
出处:浩然《艳阳天》第68章:“马之悦仔细地看着,不哼不哈,心里悬着的那块石头,稳稳地落了下来。”
6、不知不觉 [ bù zhī bù jué ]
释义:知:知道;觉:觉察。没有意识到,没有觉察到。现多指未加注意。
出处:明·赵弼《两教辨》:“遂使昏愚之徒,听其妖诞,舍正从邪,醉生梦死,不知不觉。尧舜三代以前,未闻有此教。”
7、不赞一词 [ bù zàn yī cí ]
释义:一句话也不说。
出处: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:“至于为《春秋》,笔则笔,削则削,子夏之徒,不能赞一辞。”
8、不置可否 [ bù zhì kě fǒu ]
释义:置:放,立;可:行;否:不行。不说行,也不说不行。指不表明态度。
出处:宋 汪藻《浮溪集》:“惟恐失人主之意,于政事无所可否。”
9、闭口结舌 [ bì kǒu jié shé ]
释义:闭着嘴不说话。犹言闭口藏舌。
出处:《快心编初集》第一回:“众人问知是郝家难为他,便闭口结舌不来兜搭。”
10、不声不吭 [ bù shēng bù kēng ]
释义:指不说话;不出声。
出处:王汶石《新结识的伙伴》:“还在半个月前,张腊月隐隐听说,南二社有个吴淑兰的妇女队长,在不声不吭地跟她暗赛。”
11、不声不气 [ bù shēng bù qì ]
释义:指不说话;不出声。
出处:周立波《山乡巨变》上一:“你们只想自己的爱人像旧式妇女一样,百依百顺,不声不气,来服侍你们。”
12、不声不响 [ bù shēng bù xiǎng ]
释义:指不说话;不出声。
出处:茅盾《子夜》十一:“偶或有独自低着头不声不响的,那一定是失败者。”
13、不言不语 [ bù yán bù yǔ ]
释义:不说话,闷声不响。
出处:明·冯梦龙《醒世恒言·吴衙内邻舟赴约》:“秀娥一心忆着吴衙内,坐在旁边,不言不语,如醉如痴,酒也不沾一滴,箸也不动一动。”
15、迟疑不决 [ chí yí bù jué ]
释义:形容拿不定主意。
出处:《宋史·侯益传》:“尔往至彼,如益来,即置勿问,苟迟疑不决,即以便宜从事。”
16、杜口吞声 [ dù kǒu tūn shēng ]
释义:形容一句话也不说。
出处:《后汉书·曹节传》:“群公卿士,杜口吞声,莫敢有言。”
17、毫不讳言 [ háo bù huì yán ]
释义:讳言:有顾虑,不愿把真实情况说出来。丝毫也没有隐讳不说的。
18、缄口结舌 [ jiān kǒu jié shé ]
释义:闭口不说话。形容理屈词穷说不出话来。也指慑于淫威不敢讲话。
出处:汉·王充《潜夫论》:“智士所以钳口结舌。”
19、金人之缄 [ jīn rén zhī jiān ]
释义:比喻因有顾虑而闭口不说话。
出处:《孔子家语·观周》:“孔子观周,遂入太祖后稷之庙,庙堂右阶之前有金人焉,三缄其口,而铭其背曰:古之慎言人也。”
20、绝口不道 [ jué kǒu bù dào ]
释义:指闭口不谈。
出处:《汉书·丙吉传》:“吉为人深厚,不伐善,自曾孙遭遇,绝口不道前恩,故朝廷莫能明其功也。”
21、缄口无言 [ jiān kǒu wú yán ]
释义:缄口:闭着嘴。闭着嘴,不说话。
出处:宋·释道原《景德传灯录》卷十二:“师云:‘汝若不会,老僧即缄口无言。’”
22、金人三缄 [ jīn rén sān jiān ]
释义:比喻因有顾虑而闭口不说话。
出处:《孔子家语·观周》:“孔子观周,遂入太祖后稷之庙。庙堂右阶之前有金人焉。三缄其口,而铭其背曰:‘古之慎言人也。’”
23、理屈词穷 [ lǐ qū cí qióng ]
释义:屈:短,亏;穷:尽。由于理亏而无话可说。
出处:先秦·孔子《论语·先进》:“是故恶夫佞者”宋·朱熹集注:“子路之言,非其本意,但理屈词穷,而取辩于口以御人耳。”
24、皮里春秋 [ pí lǐ chūn qiū ]
释义:指藏在心里不说出来的言论。
出处:《晋书·褚裒传》:“谯国桓彝见而目之曰:‘季野有皮里阳秋。’言其外无臧否,而内有所褒贬也。”
25、皮里阳秋 [ pí lǐ yáng qiū ]
释义:指藏在心里不说出来的言论。
出处:《晋书·褚裒传》:“谯国桓彝见而目之曰:‘季野有皮里阳秋。’言其外无臧否,而内有所褒贬也。”
26、潜移默化 [ qián yí mò huà ]
释义:潜:暗中同,不见形迹;默:不说话,没有声音。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、影响而发生了变化。
出处:北齐·颜之推《颜氏家训·慕贤》:“潜移暗化,自然似之。”
27、钳口不言 [ qián kǒu bù yán ]
释义:钳口:闭口。闭着嘴不说话。
出处:《庄子·田子方》:“吾形解而不欲动,口钳而不欲言,吾所学者,直土梗耳!”
28、钳口结舌 [ qián kǒu jié shé ]
释义:钳口:闭口。闭口不说话。形容理屈词穷说不出话来。也指慑于淫威不敢讲话。
出处:汉·王充《潜夫论》:“智士所以钳口结舌。”
29、心谤腹非 [ xīn bàng fù fēi ]
释义:口里不说,心里谴责。指暗地里反对。
出处:《史记·魏其武安侯列传》:“魏其、灌夫日夜招聚天下豪桀壮士与论议,腹诽而心谤。”
30、颐指气使 [ yí zhǐ qì shǐ ]
释义:颐指:动下巴示意,指挥别人;气使:用神情气色支使人。不说话而用面部表示表情示意。形容有权势的人指挥别人的傲慢态度。
出处:《汉书·贡禹传》:“家富势足,目指气使。”《资治通鉴·唐纪·昭宣帝天佑二年》:“见朝士,皆颐指气使,旁若无人。”
不说话闷声不响的成语(45个)
••44 人学习过
不说话闷声不响的词语(1个)
(0)
纠错/补充